本文資料來源 建設部官網
編制指南
一、基坑工程
(一)工程概況
1.基坑工程概況和特點:
(1)工程基本情況:基坑周長、面積、開挖深度、基坑支護設計安全等級、基坑設計使用年限等。
(2)工程地質情況:地形地貌、地層巖性、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、特殊性巖土等情況。
(3)工程水文地質情況: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地層滲透性與地下水補給排泄等情況。
(4)施工地的氣候特征和季節性天氣。
(5)主要工程量清單。
2.周邊環境條件:
(1)鄰近建(構)筑物、道路及地下管線與基坑工程的位置關系。
(2)鄰近建(構)筑物的工程重要性、層數、結構形式、基礎形式、基礎埋深、樁基礎或復合地基增強體的平面布置、樁長等設計參數、建設及竣工時間、結構完好情況及使用狀況。
(3)鄰近道路的重要性、道路特征、使用情況。
(4)地下管線(包括供水、排水、燃氣、熱力、供電、通信、消防等)的重要性、規格、埋置深度、使用情況以及廢棄的供、排水管線情況。
(5)環境平面圖應標注與工程之間的平面關系及尺寸,條件復雜時,還應畫剖面圖并標注剖切線及剖面號,剖面圖應標注鄰近建(構)筑物的埋深、地下管線的用途、材質、管徑尺寸、埋深等。
(6)臨近河、湖、管渠、水壩等位置,應查閱歷史資料,明確汛期水位高度,并分析對基坑可能產生的影響。
(7)相鄰區域內正在施工或使用的基坑工程狀況。
(8)鄰近高壓線鐵塔、信號塔等構筑物及其對施工作業設備限高、限接距離等情況。
3.基坑支護、地下水控制及土方開挖設計(包括基坑支護平面、剖面布置,施工降水、帷幕隔水,土方開挖方式及布置,土方開挖與加撐的關系)。
4.施工平面布置:基坑圍護結構施工及土方開挖階段的施工總平面布置(含臨水、臨電、安全文明施工現場要求及危大工程標識等)及說明,基坑周邊使用條件。
5.施工要求:明確質量安全目標要求,工期要求(本工程開工日期、計劃竣工日期),基坑工程計劃開工日期、計劃完工日期。
6.風險辨識與分級:風險因素辨識及基坑安全風險分級。
7.參建各方責任主體單位。
(二)編制依據
1.法律依據:基坑工程所依據的相關法律、法規、規范性文件、標準、規范等。
2.項目文件:施工合同(施工承包模式)、勘察文件、基坑設計施工圖紙、現狀地形及影響范圍管線探測或查詢資料、相關設計文件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報告、業主相關規定、管線圖等。
3.施工組織設計等。
(三)施工計劃
1.施工進度計劃:基坑工程的施工進度安排,具體到各分項工程的進度安排。
2.材料與設備計劃等:機械設備配置,主要材料及周轉材料需求計劃,主要材料投入計劃、力學性能要求及取樣復試詳細要求,試驗計劃。
3.勞動力計劃。
(四)施工工藝技術
1.技術參數:支護結構施工、降水、帷幕、關鍵設備等工藝技術參數。
2.工藝流程:基坑工程總的施工工藝流程和分項工程工藝流程。
3.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:基坑工程施工前準備,地下水控制、支護施工、土方開挖等工藝流程、要點,常見問題及預防、處理措施。
4.檢查要求:基坑工程所用的材料進場質量檢查、抽檢,基坑施工過程中各工序檢驗內容及檢驗標準。
(五)施工保證措施
1.組織保障措施:安全組織機構、安全保證體系及相應人員安全職責等。
2.技術措施:安全保證措施、質量技術保證措施、文明施工保證措施、環境保護措施、季節性施工保證措施等。
3.監測監控措施:監測組織機構,監測范圍、監測項目、監測方法、監測頻率、預警值及控制值、巡視檢查、信息反饋,監測點布置圖等。
(六)施工管理及作業人員配備和分工
1.施工管理人員: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(如項目負責人、項目技術負責人、施工員、質量員、各班組長等)。
2.專職安全人員: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3.特種作業人員: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4.其他作業人員:其他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(七)驗收要求
1.驗收標準:根據施工工藝明確相關驗收標準及驗收條件。
2.驗收程序及人員:具體驗收程序,確定驗收人員組成(建設、勘察、設計、施工、監理、監測等單位相關負責人)。
3.驗收內容:基坑開挖至基底且變形相對穩定后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、建(構)筑物沉降、周邊道路及管線沉降、錨桿(支撐)軸力控制值,坡頂(底)排水措施和基坑側壁完整性。
(八)應急處置措施
1.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成與職責、應急救援小組組成與職責,包括搶險、安保、后勤、醫救、善后、應急救援工作流程、聯系方式等。
2.應急事件(重大隱患和事故)及其應急措施。
3.周邊建(構)筑物、道路、地下管線等產權單位各方聯系方式、救援醫院信息(名稱、電話、救援線路)。
4.應急物資準備。
(九)計算書及相關施工圖紙
1.施工設計計算書(如基坑為專業資質單位正式施工圖設計,此附件可略)。
2.相關施工圖紙:施工總平面布置圖、基坑周邊環境平面圖、監測點平面圖、基坑土方開挖示意圖、基坑施工順序示意圖、基坑馬道收尾示意圖等。
二、模板支撐體系工程
(一)工程概況
1.模板支撐體系工程概況和特點:本工程及模板支撐體系工程概況,具體明確模板支撐體系的區域及梁板結構概況,模板支撐體系的地基基礎情況等。
2.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:本工程施工總體平面布置情況、支撐體系區域的結構平面圖及剖面圖。
3.施工要求:明確質量安全目標要求,工期要求(本工程開工日期、計劃竣工日期),模板支撐體系工程搭設日期及拆除日期。
4.風險辨識與分級:風險辨識及模板支撐體系安全風險分級。
5.施工地的氣候特征和季節性天氣。
6.參建各方責任主體單位。
(二)編制依據
1.法律依據:模板支撐體系工程所依據的相關法律、法規、規范性文件、標準、規范等。
2.項目文件:施工合同(施工承包模式)、勘察文件、施工圖紙等。
3.施工組織設計等。
(三)施工計劃
1.施工進度計劃:模板支撐體系工程施工進度安排,具體到各分項工程的進度安排。
2.材料與設備計劃:模板支撐體系選用的材料和設備進出場明細表。
3.勞動力計劃。
(四)施工工藝技術
1.技術參數:模板支撐體系的所用材料選型、規格及品質要求,模架體系設計、構造措施等技術參數。
2.工藝流程:支撐體系搭設、使用及拆除工藝流程支架預壓方案。
3.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:模板支撐體系搭設前施工準備、基礎處理、模板支撐體系搭設方法、構造措施(剪刀撐、周邊拉結、后澆帶支撐設計等)、模板支撐體系拆除方法等。
4.支撐架使用要求:混凝土澆筑方式、順序、模架使用安全要求等。
5.檢查要求:模板支撐體系主要材料進場質量檢查,模板支撐體系施工過程中對照專項施工方案有關檢查內容等。
(五)施工保證措施
1.組織保障措施:安全組織機構、安全保證體系及相應人員安全職責等。
2.技術措施:安全保證措施、質量技術保證措施、文明施工保證措施、環境保護措施、季節性施工保證措施等。
3.監測監控措施:監測點的設置、監測儀器設備和人員的配備、監測方式方法、信息反饋、預警值計算等。
(六)施工管理及作業人員配備和分工
1.施工管理人員: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(如項目負責人、項目技術負責人、施工員、質量員、各班組長等)。
2.專職安全人員: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3.特種作業人員:模板支撐體系搭設持證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4.其他作業人員:其他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(七)驗收要求
1.驗收標準:根據施工工藝明確相關驗收標準及驗收條件。
2.驗收程序及人員:具體驗收程序,確定驗收人員組成(建設、設計、施工、監理、監測等單位相關負責人)。
3.驗收內容:材料構配件及質量、搭設場地及支撐結構的穩定性、階段搭設質量、支撐體系的構造措施等。
(八)應急處置措施
1.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成與職責、應急救援小組組成與職責,包括搶險、安保、后勤、醫救、善后、應急救援工作流程、聯系方式等。
2.應急事件(重大隱患和事故)及其應急措施。
3.救援醫院信息(名稱、電話、救援線路)。
4.應急物資準備。
(九)計算書及相關圖紙
1.計算書:支撐架構配件的力學特性及幾何參數,荷載組合包括永久荷載、施工荷載、風荷載,模板支撐體系的強度、剛度及穩定性的計算,支撐體系基礎承載力、變形計算等。
2.相關圖紙:支撐體系平面布置、立(剖)面圖(含剪刀撐布置),梁模板支撐節點詳圖與結構拉結節點圖,支撐體系監測平面布置圖等。
三、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
(一)工程概況
1.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概況和特點:
(1)本工程概況、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概況。
(2)工程所在位置、場地及其周邊環境(包括鄰近建(構)筑物、道路及地下地上管線、高壓線路、基坑的位置關系)、裝配式建筑構件的運輸及堆場情況等。
(3)鄰近建(構)筑物、道路及地下管線的現況(包括基坑深度、層數、高度、結構型式等)。
(4)施工地的氣候特征和季節性天氣。
2.施工平面布置:
(1)施工總體平面布置:臨時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場布置,施工、辦公、生活區域布置,臨時用電、用水、排水、消防布置,起重機械配置,起重機械安裝拆卸場地等。
(2)地下管線(包括供水、排水、燃氣、熱力、供電、通信、消防等)的特征、埋置深度等。
(3)道路的交通負載。
3.施工要求:明確質量安全目標要求,工期要求(本工程開工日期和計劃竣工日期),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計劃開工日期、計劃完工日期。
4.風險辨識與分級:風險因素辨識及起重吊裝、安裝拆卸工程安全風險分級。
5.參建各方責任主體單位。
(二)編制依據
1.法律依據: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所依據的相關法律、法規、規范性文件、標準、規范等。
2.項目文件:施工圖設計文件,吊裝設備、設施操作手冊(使用說明書),被安裝設備設施的說明書,施工合同等。
3.施工組織設計等。
(三)施工計劃
1.施工進度計劃:起重吊裝及安裝、加臂增高起升高度、拆卸工程施工進度安排,具體到各分項工程的進度安排。
2.材料與設備計劃: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選用的材料、機械設備、勞動力等進出場明細表。
3.勞動力計劃。
(四)施工工藝技術
1.技術參數:工程的所用材料、規格、支撐形式等技術參數,起重吊裝及安裝、拆卸設備設施的名稱、型號、出廠時間、性能、自重等,被吊物數量、起重量、起升高度、組件的吊點、體積、結構形式、重心、通透率、風載荷系數、尺寸、就位位置等性能參數。
2.工藝流程: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施工工藝流程圖,吊裝或拆卸程序與步驟,二次運輸路徑圖,批量設備運輸順序排布。
3.施工方法:多機種聯合起重作業(垂直、水平、翻轉、遞吊)及群塔作業的吊裝及安裝拆卸,機械設備、材料的使用,吊裝過程中的操作方法,吊裝作業后機械設備和材料拆除方法等。
4.操作要求:吊裝與拆卸過程中臨時穩固、穩定措施,涉及臨時支撐的,應有相應的施工工藝,吊裝、拆卸的有關操作具體要求,運輸、擺放、胎架、拼裝、吊運、安裝、拆卸的工藝要求。
5.安全檢查要求:吊裝與拆卸過程主要材料、機械設備進場質量檢查、抽檢,試吊作業方案及試吊前對照專項施工方案有關工序、工藝、工法安全質量檢查內容等。
(五)施工保證措施
1.組織保障措施:安全組織機構、安全保證體系及人員安全職責等。
2.技術措施:安全保證措施、質量技術保證措施、文明施工保證措施、環境保護措施、季節性及防臺風施工保證措施等。
3.監測監控措施:監測點的設置,監測儀器、設備和人員的配備,監測方式、方法、頻率、信息反饋等。
(六)施工管理及作業人員配備和分工
1.施工管理人員: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(如項目負責人、項目技術負責人、施工員、質量員、各班組長等)。
2.專職安全人員: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3.特種作業人員: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持證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4.其他作業人員:其他人員名單及崗位職責。
(七)驗收要求
1.驗收標準:起重吊裝及起重機械設備、設施安裝,過程中各工序、節點的驗收標準和驗收條件。
2.驗收程序及人員:作業中起吊、運行、安裝的設備與被吊物前期驗收,過程監控(測)措施驗收等流程(可用圖、表表示);確定驗收人員組成(建設、設計、施工、監理、監測等單位相關負責人)。
3.驗收內容:進場材料、機械設備、設施驗收標準及驗收表,吊裝與拆卸作業全過程安全技術控制的關鍵環節,基礎承載力滿足要求,起重性能符合,吊、索、卡、具完好,被吊物重心確認,焊縫強度滿足設計要求,吊運軌跡正確,信號指揮方式確定。
(八)應急處置措施
1.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成與職責、應急救援小組組成與職責,包括搶險、安保、后勤、醫救、善后、應急救援工作流程、聯系方式等。
2.應急事件(重大隱患和事故)及其應急措施。
3.周邊建構筑物、道路、地下管線等產權單位各方聯系方式、救援醫院信息(名稱、電話、救援線路)。
4.應急物資準備。
(九)計算書及相關施工圖紙
1.計算書
(1)支承面承載能力的驗算
移動式起重機(包括汽車式起重機、折臂式起重機等未列入《特種設備目錄》中的移動式起重設備和流動式起重機)要求進行地基承載力的驗算;吊裝高度較高且地基較軟弱時,宜進行地基變形驗算。
設備位于邊坡附近,應進行邊坡穩定性驗算。
(2)輔助起重設備起重能力的驗算
垂直起重工程,應根據輔助起重設備站位圖、吊裝構件重量和幾何尺寸,以及起吊幅度、就位幅度、起升高度,校核起升高度、起重能力,以及被吊物是否與起重臂自身干涉,還有起重全過程中與既有建構筑物的安全距離。
水平起重工程,應根據坡度和支承面的實際情況,校核動力設備的牽引力、提供水平支撐反力的結構承載能力。
聯合起重工程,應充分考慮起重不同步造成的影響,應適當在額定起重性能的基礎上進行折減。
室外起重作業,起升高度很高,且被吊物尺寸較大時,應考慮風荷載的影響。
自制起重設備設施,應具備完整的計算書,各項荷載的分項系數應符合《起重機設計規范》GB3811的規定。
(3)吊索具的驗算
根據吊索、吊具的種類和起重形式建立受力模型,對吊索、吊具進行驗算,選擇適合的吊索具。應注意被吊物翻身時,吊索具的受力會產生變化。
自制吊具,如平衡梁等,應具有完整的計算書,根據需要校核其局部和整體的強度、剛度、穩定性。
(4)被吊物受力驗算